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 | 韦苇:生命燃烧的最好的时刻

刘瑾纯 浙师人文之窗 2020-09-01

小编按:韦苇,原名韦光洪,曾名乐草。195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历任云南师大、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及研究生导师,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浙江鲁迅研究学会、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

著有《世界儿童文学史》、《世界童话史》等研究著作九部,编著中国儿童文学史和教科书六部,参编辞书三部,编著儿童文学教科书一部,出版外国经典文学译品和丛书多部(套)。1994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2001年获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等。



韦苇:生命燃烧的最好的时刻

文 | 记者  刘瑾纯

重阳节当天恰好有采访任务,采访的对象是儿童文学研究所的退休教授韦苇老师。

“韦”是“韦编三绝”里坚韧的牛皮绳,“苇”是来自农村与土地一样朴素的苇草。合在一起就是韦苇老师生命如同燃烧的精神状态,是诗人,是译者,更是儿童文学研究学者




韦苇老师开头就笑着跟我们说:“不用给我看返稿了,反正你们写的我是肯定不会满意的,你们谁真的了解我呀?所以啊,大家随意好啦。”我听了直乐,老师这种率真玩乐的态度真是太可爱了。那么我这篇随笔也开始随意了,下面记叙的完全不是老师话语的重点(重点都写在新闻里啦,但是光有新闻完全不够,我希望以我的文字再一次真诚地展现老先生的风采与面貌),但却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01


韦苇老师的家就像个童话

客厅里好大一个柜子,柜子里堆满了各色的玩意儿。你要仔细看,仔细看才会发现,那棵木石上挂着的是七个小矮人,水晶球里装的是爱丽丝梦游的仙境,壁画上画的是小意达和她的花。还有那匹昂首的马,那只彩色的贝壳,那把倒挂着的羽扇,又是什么故事?那只雕花的红花瓶,带着圣诞节帽子的木娃娃,又想说什么呀?只见五彩斑斓,如梦如幻。

老先生装了满满一屋的童话!

老先生客厅一角


02



相对于诗人,韦苇老师更愿意说自己是个诗家。诗家不仅是个写诗的人,而且要使用理论来研究并阐述。诗人徐鲁曾这样评论过韦老师:文字不肯大众化,总要弄得别出心裁,总会带着那么一点儿“另类”风格和小浪漫的情调。韦苇老师自己解释道:“‘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两句话一直装在我的心里。先知先觉,别出心裁,文学就是要把你的个性反应在每一个写下的字里。”


老先生屋子里到处都是他的有感手书


03


韦苇老师的书房就像是个百宝箱,他进进出出,每一次都带出好多美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有幸能够进入老师的书房,看到他满满的书橱有两大个装的都是他自己的作品,薄薄的出版合同铺了满地。老先生说:“我想借你们这次的报道来表达我的两个期许。一个是希望鼓舞在职的教师继续努力,保持前进的势头。另外,也想说明年龄并不是问题,希望已退离的老师们也能够保持激情,保持生命燃烧的状态。”


铺满地面的出版合同


04


“有心钻木木生火,无意插柳柳成荫。拿起锄头能种树,开启电脑能著书。世界大事我关心,补路小事我来做。”韦苇老师这样概括自己的生活状态。

“06年的时候我知道我要搬家,要搬到这里来,于是我带了一棵手指头粗的樟树苗,我想把它带到我的新居来。我在门前种下,现在它已经高大到让我看不见对面的楼房了。”老先生带我去看他种的树、养的花,还有自己铺的路。我这时才深切地体会到老先生刚刚所说的“大和小在我的身上正和谐地并存着”的真切意义,并为此感动不已。

老先生编著的厚重的《世界儿童文学史》


05


生命如同燃烧,这句话用在老先生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年过八旬依旧笔不离手,还同我强调“快乐文学”的美丽与幸福。老先生说:“外国语是一种手段,文学才是我的信仰呀。”

我的笔笨得不得了,实在是难以表述老先生这份灼灼的生命感,所以在此借用老先生自己在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获得一年一度仅授予一人的杨唤儿童文学奖中的“特殊贡献奖”时的感言来予以表述吧:

“人不知道何时何处自己的生命会燃烧得最好。当我从新诗诗苑被携入儿童在其中神游的文苑,我发现我简直就是为这个美丽的文苑而生,我的灵智、才情、精力、专长就为它而拥有。我遂将我的全部投入其中,所谓“太阳伴我,青灯伴我”便是我为自己写作、著编、翻译生涯所作的写照。我之幸,在于我一步弯路也没有走,一开始就接触到最地道的、全世界早已公认的儿童文学。这类文学的幽默、娱乐性质和情感的清纯性质对我发生强大的诱惑力。我被诱入“人之所罕至”的所在,在那里稚童般自得其乐。而今我倾泼心血为之孜孜求得的一切竟也被海峡彼岸的朋友所认可、所理解,给予它们以足够的评价,并决定授奖于我,我作为一个世代农人之子,犹深耕之际,忽犁尖挑起一枚勋章,灿灿耀我眼目。喜矣哉!欣慰足以催我更奋发而向前,并以此感谢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对我无成见无偏见的重视与鼓励。”


06


碧汝和丛丛(同行的记者)走后,老先生接着和我聊天,然后一起去吃了饺子。吃完饺子,一路聊天回来。我们聊天的话题早就偏离了新闻采访的内容,老先生和我谈文学与生活。他告诉我他觉得大家对文学好像有很大的误解,“文学是从词从语开始的呀,所以‘炼’有多重要你知道吧”,“写作啊,付出辛苦是必须的,但是千万不可以指望付出就有回报,机遇和幸运那部分,是要用你的心来承受的”,“既然出生就是个女娃娃了,你就要正视你自己,尽一个女孩子那份的力量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大道宽阔,灯火明亮。抛掉记者的身份,和小学课本里读过其作品的老先生一路走一路聊,我感觉到了秋天的不可思议。

最后,老先生竟然一路送我回到了学校。他说:“那我该回去了,这张名片给你,有空来玩啊。”我低头一看那张名片,上面画着老先生穿着巫术袍笑着骑飞天扫帚,可爱极了。

老先生说,大学要多见见不同的人,要透过他们看到大千世界。

我体会到了生活的宽广。


-新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这是一封浙师“寒食”帖,请查收

霜降 | 这个冬天不会冷,我们有暖暖的人文辅导员

声音 | “好巧,我也是第一次做副部,请多指教“

✔ 省“师德标兵”龚国庆专访

✔汉语言文学:一流师范品牌,语文名师从这里出发

✔历史学:读史明智,卓越历史名师从这里起


文字 |  刘瑾纯

图片 | 沈丛丛

来源 | 人文记者团

编辑 | 钱学艺

责任编辑 | 陈丽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